当车辆检测线尽头那个穿着蓝色工装的师傅,扯着嗓子喊出“下一个,京Nxxxxx,大众宝来,上线称重”时,张卫国的心,激动得像是揣了只兔子。
就是这辆车。
他花了毕生积蓄的一大半——整整十二万,从法院拍卖会上,拍下的这辆带着“京牌”的二手车。有了它,就意味着他这个退休老人,终于能载着老伴,自由地驰骋在这座他生活了一辈子的、却又无比拥挤的城市里。
然而,当检测结果出来,那张薄薄的单据递到他手上时,他脸上的笑容,却慢慢凝固了。
单据的“整备质量”一栏,清晰地打印着一个数字:1385公斤。
“师傅,是不是你们这秤搞错了?”他拿着单据,疑惑地问那个工作人员。
“秤是国标的,一天校准三次,错不了。”工作人员不耐烦地摆了摆手。
张卫国愣住了。他清清楚楚地记得,这款车的出厂标准整备质量,是1343.5公斤。不多不少,正好是2687斤。
而现在,检测的重量是2770斤。
凭空多出来了83斤。
这83斤,到底是什么?它像一个幽灵,悄无声息地,附着在了这辆车上,也附着在了张卫国的心里。
01.
张卫国,今年六十三岁,退休前,是首钢的一名高级会计师。
跟数字和报表打了一辈子交道,让他养成了一种近乎于“病态”的严谨和较真。任何一笔对不上的账,任何一个有偏差的数据,都会让他寝食难安。
退休后,他最大的心愿,就是买一辆带京牌的车。
在北京,一块小小的蓝色铁皮,其价值和获取难度,早已超过了车子本身。他摇了七八年的号,始终是“陪跑”。最终,只能将目光,投向了风险与机遇并存的“法拍车”市场。
这辆大众宝来,就是他精挑细选后的“战利品”。原车主是一名商人,因资金链断裂,被法院强制执行了名下所有财产。这辆车车况良好,里程不多,最关键的是,可以“带牌拍卖”。
十二万,对于一辆有些年头的二手宝来,价格不算便宜。但考虑到那块价值千金的京牌,张卫国觉得,这笔买卖,值!
他像做一份年度决算报告一样,仔細地研究了这辆车的全部资料,办完了所有繁琐的手续。他甚至都已经规划好了未来几年的自驾游路线,第一站,就准备带着老伴去北戴河看海。
可现在,这凭空多出来的“83斤”,像一根鱼刺,狠狠地卡在了他的喉咙里。
“老张,你是不是魔怔了?”在家里,老伴李秀梅听完他的分析,哭笑不得,“不就多几十斤吗?有啥大不了的?也许是原车主自己加装了什么东西呢?音响啊,底盘装甲啊,都有可能嘛。”
“不可能。”张卫国推了推自己的老花镜,语气斩钉截铁,“我查过了。这款车的所有改装方案,我都研究了。就算是最高配的音响,加上最厚的底盘装甲,总增重也不会超过三十公斤,也就是六十斤。这里面,至少还有二十多斤的重量,说不清楚来源!”
“一辆车而已,你至于吗?跟做贼似的。”李秀梅埋怨道。
“这不是一辆车的事!”张卫国的情绪有些激动,“这是‘账’!账对不上,我心里就不踏实!”
他那股会计师的职业病,犯了。
他决定,要像审计一笔坏账一样,把这多出来的83斤,从这辆车的里里外外,一斤一两地,给它“审计”出来。
02.
张卫国的“审计”工作,从最常规的地方开始。
他先是把车开到楼下,把后备箱里的所有东西,包括备胎、千斤顶、工具包,全部搬了出来,又称了一遍。重量,和出厂标准,分毫不差。
他又趴在地上,仔細检查了整个汽车底盘。底盘很干净,并没有像老伴说的那样,加装什么厚重的装甲。
他又把车开到自己一个开修理厂的老朋友那里,让对方帮忙检查。
“老张,你真是想多了。”朋友开着升降机,把车升到半空,仔仔細細地看了一遍,最后笑着说,“这车,原版原漆,连个螺丝都没动过。发动机、变速箱,都好好的。多那几十斤,也许就是厂家批次不一样,用料足呢?你别自己吓自己。”
朋友的劝解,并没有打消张卫国的疑虑。
“用料足”,这种含糊其辞的说法,在他这个会计师的耳朵里,是绝对无法接受的。
他开始进行更深入的“调查”。
他把车里的脚垫、坐垫套、后备箱垫,所有后加装的零碎物品,全部拆掉,堆在家里,用体重秤,一样一样地过磅。总重量,不到十斤。
他还把车开到加油站,要求工作人员把油箱里的油全部抽干,然后再开上地秤,称了一次“空油”的重量。
刨除所有变量后,那幽灵般的83斤,依旧顽固地存在着。
它到底藏在哪里?
张卫国开始失眠。他每天晚上,脑子里都在转着这件事。他把汽车的结构图,打印出来,贴在墙上,用红笔,一个一个地排除可能增加重量的部件。
发动机、变速箱、车桥……这些大件,朋友已经确认过,没有问题。
车门?车窗玻璃?难道原车主丧心病狂地,在车门夹层里,塞了铅块?
他摇了摇头,否定了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。
那还能是哪里?
一个深夜,他躺在床上,翻来覆去睡不着。他脑中,那张汽车结构图,无比清晰。突然,他的目光,定格在了图纸上那几个占据了车内大部分体积的部件上。
座椅。
对,是座椅!
汽车座椅,内部是金属骨架和大量的泡沫填充物。它的体积巨大,结构复杂,如果想在里面藏东西,或者替换掉里面的材料,是最不容易被发现的。
一个大胆的、让他自己都感到有些心惊的念头,浮现在他的脑海里:
这多出来的83斤,会不会,就藏在这几张看似平平无奇的座椅里?
03.
这个念头一出现,就再也无法遏制。
第二天一大早,张卫国就钻进了自己的车里。
这一次,他的目标非常明确。
他先是坐遍了车里的每一个座位。驾驶座,副驾驶座,后排的两个座位。他用手,用力地按压着坐垫和靠背。
前排的两个座位,手感正常,按下去,是海绵特有的、柔软而富有弹性的感觉。
但当他坐到后排,用力按压座椅靠背时,他的眉头,紧紧地皱了起来。
后排座椅的靠背,手感明显不对。
它非常“硬”,按下去,感觉像是按在了一块包裹着棉花的木板上。而且,缺乏普通座椅该有的弹性。
他又仔細观察座椅的缝线。
作为一辆大众车,原厂的座椅缝线,应该是机器缝制的,均匀,细密。但后排座椅靠背下沿,那一道最不引人注意的缝线,却显得有些粗糙,针脚也不那么均匀。
那,是被人拆开后,又用手,重新缝合上去的痕迹!
找到了!
张卫国的心,狂跳起来。他几乎可以百分之百地肯定,秘密,就藏在这后排的座椅里。
他不再犹豫,立刻回家,翻出了自己那套尘封已久的、当年在厂里搞技术革新时,奖励的“全套进口工具箱”。
他要亲手,把这个座椅,拆下来,看个究竟。
04.
在那个略显昏暗的地下车库里,张卫国像一个即将进行一台精密外科手术的医生,将各种工具,在地上铺开的报纸上,一一摆好。
拆卸汽车座椅,比他想象中要复杂。
他先是断开了电瓶的负极,防止触发安全气囊。然后,他钻进车里,凭借着当年做技术工作时练就的耐心和细致,开始一颗一颗地,拧下固定后排座椅的螺丝。
当最后一颗螺丝被拧下来后,他试着,将整个后排座椅的靠背,从卡扣上抬起来。
就在他双手用力的一瞬间,他的脸色,猛地一变。
重!
超乎想象的重!
这根本不是一个普通的、由泡沫和金属骨架组成的座椅该有的重量。他感觉自己抬起的,不像是一个座椅,而是一块同等体积的、实心的铁疙瘩!
他使出了吃奶的力气,才终于将这沉重得极不正常的座椅靠背,从车里,完整地搬了出来,重重地,放在了地上铺好的塑料布上。
“砰”的一声闷响,地面都仿佛震动了一下。
就是它!
毫无疑问,那消失的83斤,甚至是更多的重量,就隐藏在这个看似平平无奇的座椅靠背里。
张卫国的心脏,因为激动和紧张,剧烈地跳动着。他仿佛已经站在了揭开谜底的最后一道门前。
他从工具箱里,找出了一把最锋利的、用来裁切电工胶布的美工刀。
他蹲下身,屏住呼吸,将刀尖,对准了那道他之前发现的、被手工重新缝合过的、粗糙的缝线。
然后,他用力地,划了下去。
05.
“刺啦——”
一声令人牙酸的、皮革和布料被强行撕开的声音,在寂静的车库里,显得格外刺耳。
那道粗糙的缝线,应声而断。
张卫国扔掉美工刀,双手抓住裂口的两侧,用力向外撕扯。
坚韧的皮革,被他撕开了一道长长的、大约有半米长的口子。露出了里面那层厚厚的、黄色的海绵填充物。
他凑上前,闻了闻。
没有异味。
他犹豫了一下,还是将手,从那道裂口处,伸了进去。
他的手,穿过冰冷的海绵层,向座椅的内部探去。他预想中,会摸到座椅的金属骨架。
然而,他的指尖,触碰到了一种他从未预料到的东西。
那不是金属的冰冷和坚硬。
而是一种……隔着一层厚厚的塑料布的、冰冷的、光滑的、带着某种诡异弧度的、极其坚硬的物体。
他的心,猛地一沉。
强烈的好奇心,彻底战胜了内心深处那一丝若有若无的不安。他不再迟疑,双手抓住裂口,用尽全身的力气,将整个座椅靠背的后蒙皮,连同下面那层厚厚的海绵,一起,“哗啦”一声,彻底地撕扯了下来。
在昏暗的车库灯光下,座椅靠背的内部结构,终于完全暴露在了他的眼前。
那一瞬间,张卫国脸上的、那种即将揭开谜底的、兴奋的表情,瞬间凝固了。
他手中的美工刀,“哐当”一声,掉在了水泥地上。
他的身体,像是被瞬间抽走了所有的骨头和血液,变得僵硬而冰冷。
他踉跄着向后退了两步,一屁股坐在了地上。
06.
时间,在那一刻仿佛彻底静止。
张卫国的大脑一片空白,他那颗习惯了与数字和逻辑打交道的、严谨了一辈子的会计师之心,在眼前这无法用任何常理去解释的景象面前,彻底宕机了。
恐惧,像一只无形的、冰冷的巨手,攥住了他的心脏,让他无法呼吸。
在那个被他亲手撕开的、黄色的海绵填充物下面,根本没有什么改装过的金属骨架,或者他猜想中的、用来增加重量的铅块。
那里面,是一块又一块,用深色防水塑料布和胶带,被真空密封、捆扎得严严实实的、长方形的“砖块”。
这些“砖块”,整整齐齐地码放在一起,完美地填充了整个座椅靠背内部的空间,其密度和重量,远超任何海绵或金属。
而透过其中一块略有磨损的塑料布,张卫国看到了。
他看到了那熟悉的、暗红色的、毛主席头像的一角。
钱。
这里面,全都是钱。
是一捆又一捆,被压缩到了极致的、崭新的人民币。
他不知道这里面到底有多少钱,但他知道,这足以压垮他、甚至毁灭他的、天文数字般的财富,其总重量,不多不少,正好是那凭空多出来的——83斤。
“咕咚。”
张卫国艰难地咽了一口唾沫,喉咙里发出的声音,干涩得像是砂纸摩擦。
他踉跄着向后退了两步,一屁股坐在了冰冷的水泥地上,双眼圆睁,死死地盯着那个被他亲手打开的“潘多拉魔盒”,整个人,像是被抽走了灵魂。
他的人生,在他撕开那层皮革的瞬间,被硬生生地,撕裂成了两半。一半,是过去六十三年里,那个平凡、节俭、安分守己的退休会计。另一半,则是一个突然面对着足以让他粉身碎骨的、巨大秘密和诱惑的、惊慌失措的普通老人。
他该怎么办?
报警?
这个念头刚一冒出来,就被另一个更具诱惑力的声音所取代:留下它。
有了这笔钱,他可以给老伴换最好的抗癌药,可以给儿子在北京的市中心买一套大房子,可以让他自己,过上他连做梦都不敢想的、富足的晚年。
他只需要,把这个座椅重新缝好,把这辆车藏起来,然后,神不知鬼不觉地,将这里面的钱,一点一点地,变成自己的。
这个念头,像一个最甜美的魔鬼,在他的耳边,反复地低语。
他在那个闷热、昏暗的车库里,独自一人,对着那堆红色的“砖块”,坐了整整一夜。
从天黑,到天亮。
当第二天清晨,第一缕阳光,从车库的通风口,照在他那张憔悴不堪、布满挣扎的脸上时,他终于做出了决定。
他那颗与数字和规则,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、属于会计师的心,最终,还是战胜了人性深处的贪婪。
他知道,这83斤的重量,他背不起。
他颤抖着,摸出自己的老人机,用那双因为一夜未眠而抖得不成样子的手,按下了那三个他这辈子都从未想过会主动拨打的数字——110。
07.
市公安局经侦支队,队长王海,接到这个报警电话时,以为是哪个醉汉在说胡话。
“一辆二手车里,藏着几十斤的人民币?”
但当他听完接线员转述的、报警人那虽然条理清晰、却又充满着后怕和疲惫的描述后,他立刻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。
他亲自带队,火速赶到了张卫国所在的小区。
当王海走进那个闷热的车库,看到那辆被拆得七零八落的宝来车,和那个敞开着、堆满了现金“砖块”的座椅时,即便是他这个见惯了各种大案要案的老经侦,也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。
现场被立刻封锁。
技术科的同事,戴着手套,小心翼翼地,将那些被真空密封的现金,一块一块地,从座椅里取了出来。
清点的过程,漫长而又令人心惊。
整整五百万。
五百万崭新的、连号的、从银行里刚刚提出来没多久的百元大钞,被人用一种极其专业的手法,伪装成座椅的填充物,藏匿其中。
“这已经不是简单的‘来路不明的巨款’了。”王海的表情,前所未有的凝重,“这背后,百分之百,牵扯着一个巨大的、有组织的犯罪案件。很可能是洗钱,或者是……更严重的贪腐。”
警方的调查,迅速展开。
张卫国,从一个普通的“报警人”,变成了本案唯一的、最关键的“证人”,被警方严密地保护了起来。他的人生,彻底脱离了原有的轨道。
调查的第一步,就是追溯这辆车的来源。
根据法院拍卖的记录,警方很快就锁定了这辆车的原主人——一个名叫陈晋的中年男人。
陈晋,44岁,是本市一家大型国有建筑公司的、采购部的副主任。一个看似级别不高,但却手握实权的“肥缺”。
而他名下的这辆宝来车,之所以会被法院查封拍卖,原因也并非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,而是因为他给一个朋友做生意做担保,朋友跑路了,他被连带执行了区区十五万的债务。
一个能随随便便在车里藏匿五百万现金的人,会因为区区十五万的债务,而让自己的“藏金车”被法院拍卖吗?
这其中,充满了矛盾和不合逻辑之处。
而更诡异的是,当警方试图找到陈晋本人时,却发现,这个人,早在法院对他进行强制执行之前,就已经离职,并且……失踪了。
他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,手机停机,家人朋友,谁也联系不上他。
08.
一个携带着五百万巨款的、神秘失踪的国企干部。
案件的性质,变得愈发扑朔迷离。
专案组立刻围绕着陈晋的工作单位——那家大型国有建筑公司,展开了全面的、秘密的外围调查。
王海的直觉告诉他,这五百万,很可能,就与这家公司的某个大型项目有关。
经过对公司近年来所有大额采购项目的梳理,一个由陈晋主要负责的、总标的高达数亿元的“城市之光”广场建设项目,进入了警方的视线。
警方发现,在这个项目中,有一家名不见经传的、刚刚成立不到一年的私人建材公司,以一个并不占优势的价格,却成功中标了其中最大的一笔、价值近八千万的石材供应合同。
而这家建材公司的法人代表,经过层层穿透查询,其背后,竟与陈晋的妻子,有着千丝万缕的亲戚关系。
这几乎是毫不掩饰的、典型的“围标”和“利益输送”。
那五百万的现金,极有可能,就是这家私人建材公司,支付给陈晋的“好处费”。
陈晋,也不是什么幕后黑手,他更像是一个被人推到前台,负责具体操作的“白手套”和“赃款保管员”。
他将这笔巨款,用一种自以为最安全、最隐秘的方式,藏在了自己的私家车里。但他万万没有想到,自己会因为另一笔看似不起眼的私人债务,而被法院“抄了家”,导致这辆藏着他全部身家性命的“金库”,流入了法拍市场,最终,落到了一个“爱较真”的退休会计师手里。
这是一场由无数巧合和意外,最终引爆的惊天大案。
但新的问题又来了。
陈晋去哪儿了?他是携款潜逃失败,被幕后老板“做掉了”?还是因为丢失了这笔巨款,而畏罪潜逃?
而那个真正的、敢于用五百万现金来行贿的幕后黑手,又是谁?
09.
“蛇,已经被惊动了。现在,就看我们,能不能布下一个好笼子,让它自己钻进来了。”
在专案组的会议上,王海看着白板上那张复杂的人物关系图,沉声说道。
他决定,将计就计。
那五百万现金,被发现的消息,被警方严密封锁。对外,张卫国老人,只是一个因为发现了车辆有“重大安全隐患”而报警的、热心市民。
一个大胆的“钓鱼”计划,开始秘密地实施。
几天后,一则看似不起眼的消息,通过某些特定的渠道,被“不经意”地泄露了出去:
“那辆被张大爷报警的、存在重大改装问题的京Nxxxxx号牌宝来车,经有关部门鉴定后,因不具备上路资格,已被强制报废,将于下周三,统一送往位于南六环外的、第三机动车解构中心,进行拆解销毁。”
这个消息,对于普通人来说,毫无意义。
但对于某些做贼心虚的人来说,这无异于一道催命符。
他们藏匿了五百万现金的“保险箱”,就要被送进粉碎机里,碾成一堆废铁了!他们必须,在那之前,把钱拿回来!
警方在那个偏远的、几乎没什么人烟的“第三机动车解构中心”的里里外外,布下了天罗地网。无数个高清摄像头,和数十名便衣特警,像耐心的猎手,等待着猎物自己上钩。
第一天,风平浪静。
第二天,依旧毫无动静。
就在专案组的一些年轻警员,都觉得这个计划可能已经失败的时候,第三天,也就是那辆车被“送来”的那个夜晚,鱼,终于咬钩了。
深夜两点,两辆黑色的、没有牌照的商务车,如同幽灵,悄无声息地,驶入了机动车解构中心附近。
车上下来了七八个穿着黑色连帽衫、戴着口罩的彪形大汉。他们熟练地剪断了外围的铁丝网,翻墙而入,直奔那辆作为“诱饵”的、停放在场地中央的宝来车。
他们没有带任何专业的工具,而是直接用最原始、最暴力的撬棍和切割机,开始对那辆车,进行疯狂的、毁灭性的“拆解”。
他们只有一个目的:找到那个后排座椅,拿出里面的东西。
“收网!”
随着王海一声令下,数十道雪亮的探照灯,瞬间照亮了整个场地。埋伏在四周的特警队员,一拥而上。
那几个还在疯狂拆解汽车的大汉,还没反应过来,就悉数被按倒在地。
10.
审讯室里,那几个被抓的“拆车人”,很快就交代了。
他们只是收钱办事的马仔。而雇佣他们的“老板”,正是那家私人建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——赵广达。
而赵广达,又牵出了他背后真正的“保护伞”——国企建筑公司的一名副总经理,也是当年力主将“城市之光”广场石材供应项目,交给赵广达公司的那位,刘庆华。
这条隐藏在五百万现金背后的、巨大的贪腐利益链,终于被彻底地揭开了。
失踪的陈晋,也在南方的一座小城里,被警方找到。他并没有被害,而是因为丢失了那笔巨款,害怕被赵广达和刘庆华报复,才隐姓埋名,亡命天涯。
在警方的审讯和强大的证据面前,刘庆华和赵广达,这对“官商一体”的硕鼠,最终低下了他们罪恶的头颅。
他们交代了利用项目进行利益输送、侵吞国有资产、并向陈晋行贿五百万的全部犯罪事实。
至此,案件,宣告侦破。
11.
这起因为“83斤”的重量差,而意外引爆的惊天贪腐大案,在社会上,引起了巨大的轰动。
所有涉案人员,都将面临法律最严厉的审判。那五百万的赃款,也被依法全部收缴国库。
而我们的主人公,那个爱较真的退休会计师张卫国,则以一种他自己都始料未及的方式,成了这座城市的“英雄”。
电视台采访他,报纸上表彰他。他那“一根筋”的、对数字和规则的执着,第一次,得到了所有人的、最高度的赞扬。
半个月后,市公安局,为他举行了一场小型的表彰会。
会上,王海队长,亲手将一个厚厚的红包,交到了他的手上。
“张大爷,根据我们国家《预防和惩治贪污贿赂条例》的相关规定,对于举报和协助破获重大贪腐案件的公民,应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。”王海握着他的手,真诚地说道,“这是您应得的。感谢您,作为一个普通公民,所表现出的、非凡的正直和勇气。”
红包里,是二十万元的奖金。
比他买车花的钱,还多了整整八万。
12.
一年后的夏天。
北戴河,鸽子窝公园。
蔚蓝的大海边,张卫国和老伴李秀梅,一人举着一个冰淇淋,笑得像两个孩子。
他们最终,没有再买车。
张卫国说,他想明白了。车,终究只是个代步的工具。与其把钱花在那个铁壳子上,不如带着老伴,去看看那些他们年轻时,想去却没去成的地方。
他们用那笔奖金,给自己规划了一场“圆梦之旅”。他们坐着最舒适的高铁,住着最干净的酒店,从北到南,看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。
那辆曾经被他寄予厚望的宝来车,早已在解构中心里,被碾成了一堆废铁,结束了它那充满着罪恶和秘密的一生。
而张卫国的人生,却因为放弃了那“83斤”的财富,而变得前所未有的、轻松和开阔。
他站在海边,看着远处的海鸥,自由地飞翔。
他想,自己这辈子,做的最对的一笔“账”,可能不是在单位里,核算清楚了哪一笔复杂的工程款。
而是在那个闷热的车库里,面对着那五百万的诱惑,他最终,为自己的人生,选择了一个最干净、最磊落的、可以坦然面对良心和阳光的——零。
声明:本文情节皆为虚构,人物、地点、事件是基于艺术表达的创作,与现实无关。所用图片并非真实人物影像,仅作辅助叙事。本文借虚构故事传递积极价值观,呼吁读者遵纪守法,弘扬友善、正义等正能量,共建和谐社会。
杭州在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