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,商王成汤联合众多方国,在著名的鸣条之战中击败夏朝,结束了夏的统治。战胜后,他将都城定于亳,正式建立了商朝,开创了一个新的王朝。公元前1588年,执政十二年的成汤去世。因长子太丁早逝,王位传给次子外丙,辅政大臣是当时有着卓越才能的伊尹。外丙仅在位三年便病逝,公元前1585年由其弟仲壬继位。然而仲壬在位也仅四年便离世。随后,伊尹力荐太丁之子太甲继位,继续维持王朝的延续。
太甲继位初期十分谦逊,谨遵伊尹的教诲,勤政爱民,使国家蒸蒸日上。伊尹还撰写了《肆命》《祖后》等文章,意在辅佐太甲成为明君。然而三年后,太甲渐生骄躁,拒听劝谏,任性而为,甚至施政苛刻,百姓怨声载道。伊尹见状,果断将他迁至商汤陵墓附近的桐宫,希望他能自省,这一事件被称为“伊尹放太甲”。太甲在桐宫静居三年,痛定思痛,深刻反思过往。伊尹察觉其悔改,便迎他归都并归还王权。此后,太甲励精图治,推行一系列惠民政策,诸侯纷纷来朝,商朝再度昌盛。公元前1570年,太甲病逝,太子沃丁继位,并继续任用伊尹为相,国家依旧稳健发展。
展开剩余74%公元前1550年,功勋卓著的伊尹去世,沃丁为其举行隆重葬礼,与成汤同享祭祀。沃丁在位29年,于公元前1541年去世,由弟弟太庚继位。太庚是商朝的明君之一,他严格遵循成汤所立法制,使国力更为强盛。太庚执政25年,于公元前1516年逝世,其子小甲继位,在位17年后由弟弟雍己继任。然而自雍己登基,王朝开始走向衰落。雍己昏庸无道,任意杀害忠臣,导致国家动荡不安。公元前1487年,雍己去世,王位传给弟弟太戊。太戊决心重振商室,他起用伊尹之子伊陟为相,并任命巫咸协助理政。巫咸才思敏捷,曾著有《咸艾》《太戊》等,提出多项有益政事。在二人辅佐下,商朝再次兴盛,史称“太戊中兴”。
太戊在位长达75年,是商朝执政时间最长的国王。公元前1412年去世后,其子仲丁继位。仲丁时期,商朝频繁迁都,国力再度下滑。他将都城迁至嚣(今河南郑州),继承权争夺愈演愈烈,兄弟相残,王朝陷入“九世之乱”,诸侯背离。此后八位君主依次继位,包括外壬、河亶甲、祖乙、祖辛、沃甲、祖丁、南庚、阳甲,直至盘庚才结束内乱。盘庚继位后,先迁都于奄,再迁于殷,这是后人称商朝为“殷商”的缘由。他励精图治,百姓安居,国势重振,被誉为“中兴之主”。
公元前1272年,盘庚去世,由弟小辛继位。小辛能力不足,商朝又趋衰退。十年后,小乙继位,试图征讨东夷、鬼方,甚至让儿子武丁体验民间生活,以培养治国之道。公元前1250年,武丁登基。他因体察民情而励精图治,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说为相,改革制度,强化中央集权。对外则四处征伐,俘获奴隶,扩大版图,促进了中原与周边部族的交流,被视为商朝盛世的象征。公元前1192年,武丁去世,由子祖庚继位,延续先王政策,保持强盛。祖庚仅在位八年便去世,弟祖甲继位,继续推行限制贵族的措施,使贵族与王权矛盾加剧。
公元前1162年,祖甲去世,子廪辛继位。此时羌方势力复兴,不断侵犯商朝,廪辛虽出兵征讨却难以根除。公元前1150年,庚丁继位,同样未能解决边患,三年后去世。公元前1147年,武乙登基,他试图通过南征北伐恢复国力,但因性格残暴而失人心。其间他还接见了周族首领季历。公元前1112年,武乙死,其子文丁继位,欲借周部落之力平蛮,却反被周族发展壮大,他忌惮之下诱杀季历。季历之子姬昌即西伯侯,从此商周关系开始紧张。公元前1102年,文丁去世,帝乙即位,他是纣王之父。当时商朝已显颓势,东方夷人强势崛起,频繁侵扰。帝乙迁都朝歌并积极用兵。公元前1076年,帝乙去世,帝辛即纣王继位。此时王朝内外危机四伏,纣王虽试图改革并对外征伐,但终究无法挽回颓势,将国土扩展至东海和长江流域,却也为周的崛起埋下伏笔。
发布于:天津市杭州在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