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月二十日,当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面对台海上空异乎寻常的飞行活动时,他的回应没有直接确认那个令人咋舌的数字,却掷地有声地重申:台湾问题,事关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。寥寥数语,却像一枚石子投进暗流涌动的海峡,激起的涟漪,远不止军事层面。这背后,是一场多维度、高烈度的战略博弈。
空中巨影:四十六道航迹下的信号雨
这四十六架次并非随意的数字堆砌,它们是精心编排的空中舞蹈,每一步都带着明确的指向。机群里有我们熟悉的主力战机歼-10、歼-16,还有具备关键电子战能力的运-8,甚至融入了协同行动的无人机集群。这构成了一种立体、多层次的巡航模式,其传递的信号,早已超越了简单的“存在宣示”。
这些飞行轨迹,尤其在视觉上,就是在海峡上空划下了一条“新边界”,直接跨越并无视了那条所谓的“海峡中线”。这是对既有状态的一种直接挑战。电子战机全程开机,火力单元随时待命,雷达紧紧锁定目标——这些无声的动作,展示的是从日常巡航到随时进入战斗模式的快速切换能力,以及多兵种、多领域联合作战的实战化水平。
而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巡航,更是要宣示一种全天候的控制能力。这是在用行动告诉对岸:没有什么“尽在掌握”,天空的主导权,正在发生变化。如此大规模、高强度的空中存在,在短时间内集中展示,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军事语言,其弦外之音,清晰而响亮。
时机为何?不是巧合,是回应
为何选择这个节点?这四十六架次的呼啸,来得实在微妙。就在这之前没多久,美国参议员达克沃斯和关岛总督格雷罗刚结束他们的台湾之行。日本海上自卫队的“高波”级驱逐舰,也紧接着穿过了台湾海峡。这些都是在很短时间内的外部互动。
在美国议员秘密会见蔡英文、日本军舰打着“航行自由”旗号穿行这些动作之后,解放军的密集军事姿态,被外界普遍看作是一种直接的回应,甚至是一种对冲和反制。大陆方面似乎在用一种更直白的方式传递信号:外部势力每向前试探一步,解放军的军事压力就会同步、甚至加倍地向台海前沿推进。这不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警告,而是即时性的军事动作。
这种以军事行动作为外交回应的模式,正在成为常态。它试图划定一条不可见的红线,警告那些试图在台湾问题上制造“切香肠”效应的外部势力,每一次逾越,都将遭遇更强硬、更直接的反弹。四十六架次的轨迹,就是对近期外部势力“小动作”的一次集中火力回应。
航行自由的边界:触碰底线,游戏升级
这种回应,也直接触及了外界,特别是美日等国时常强调的“航行自由”主张。北京的态度,正在变得更加清晰和强硬。郭嘉昆发言人在回应中,先是表示“尊重各国依法在台湾海峡相关海域享有的航行权利”——这是一种标准的国际交往姿态,似乎在承认无害通过的权利。
但紧接着的半句话,才是重点:他强调“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‘航行自由’为名,行威胁、挑衅中国主权安全之实”。
这种措辞的转变,就像一道关卡突然竖起,明确亮出了红线:你可以“依法”航行,但不能借此“威胁”、“挑衅”我的主权安全。
更有嚼头的是,中方特意用了“相关海域”,而非直接说“台湾海峡”。这被广泛解读为对中国主权覆盖整个台海区域的再次强调,是对所谓“国际水域”论调的有力驳斥——在我看来,整个台海都与我的主权紧密相关,你所谓的“国际”界限,在这里并不适用。
即便是远道而来的英国“伊丽莎白女王”号航母,其亚洲之行,包括舰载机靠美国“借用”、自身频频故障等情况,成了大陆舆论场的笑谈和警示。但英舰最终还是选择了过航台海,加入了这趟“航行自由”的展示。
在大陆看来,无论是日本军舰的常态化通过,还是英国海军这种“刷存在感”的动作,都已超出了单纯的“无害通过”,带有明显的挑衅意味,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与主权。因此,解放军在台湾海峡加强军事存在,提高活动强度,在他们看来,是正当且必要的应对,是维护自身权利的必然选择。
棋局代价:谁在承担风暴眼?
这一连串的互动与反制,也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美、日与台湾民进党当局之间互动的某种危险模式。美国政客或议员的到访,常被视为对“台独”分裂势力的某种背书和鼓舞,有时还伴随实打实的军售。日本则可能借着“区域安全”或“航行自由”的名义,在台海周边秀肌肉。民进党当局呢?则可能借此机会虚张声势,觉得自己有了靠山,甚至误判形势。
然而,四十六架次战机呼啸而过,这种“借力打力”的幻想,瞬间就被击碎了。对台湾来说,这种局面的代价是切肤之痛的。据台防务部门事后透露,为应对此次解放军的大规模空中活动,其当周拦截导弹的储备,一下子就消耗了七成!这种消耗速度,对岛内有限的防御资源而言,无异于釜底抽薪。
台湾本岛的渔民也感受到了寒意:金门外海一度设置禁航区,渔船的雷达信号受到干扰,生计实实在在受到了影响。这些不是遥远的政治口号,而是真切的生活困境,是普通人为此付出的代价。
这些情况都在残酷地说明:外部势力或许能带来片刻的政治光环,但由此引发的军事压力和潜在风险,最终都要台湾自己来扛。美国军舰可以潇洒地来,挥挥手离开。日本船只也能全身而退。只有台湾,被推向了风暴眼,承受着风暴的冲击。
时间不等人。历史的车轮也许是老套的比喻,但留给民进党当局在台湾问题上“折腾”的空间和时间,确实肉眼可见地在收窄。解放军海军双航母编队在西太平洋十五天起降七百余架次的演习,其区域直逼日本东部海域,这就是对日本在台海问题上“小动作”的有力警告——不要以为在台海添柴加火,自身的后院就能安宁。
大陆方面也已多次通过不同渠道释放信号:如果“台独”分裂活动继续升级,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景日益渺茫,那么解放军日益增长的军事实力,包括更先进的战机、战舰、导弹乃至远程火箭炮,都可能成为实现国家统一的最后选项。到那时,飞越海峡的,可能远不止四十六架次战机。其烈度与规模,将直接取决于“台独”势力停止抵抗的速度。那些一度热衷于“窜访”台湾的外国政客和频繁进入台海的外国军舰,届时恐怕只会选择退避三舍。
外交部发言人最后那句“维护地区和平稳定”,听上去是期许,更像是一记最后的警钟。选择权,已经不再掌握在喧嚣的叫嚣者手中,而是逐渐滑向沉静而强大的实力天平。
杭州在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