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实在南北朝之前,朝代更替的过程还算相对平稳。
比如曹魏取代汉朝时,汉献帝并未遭遇杀害;再比如司马氏取代曹魏,除了曹髦主动反抗外,没有一位曹魏皇帝被残忍处死。
然而到了南朝的刘裕,他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,先是杀了晋安帝,继而又处死了晋恭帝。
从刘裕开始,南齐、南梁、南陈这些朝代,以及后来建立隋朝的杨坚,几乎登基后的首要行动都是铲除前朝皇帝。
其中杨坚的做法尤为残酷,不仅杀害了年仅九岁的周静帝,还准备对宇文氏家族进行全族清洗。
他的亲信李德林曾对此表示反对,结果被杨坚怒斥,之后更是被疏远和冷落。
虞庆劝谏隋主彻底铲除宇文氏,高长恭和杨惠也顺从了这一主张,李德林固执坚持认为不可行,隋主愤怒地说:“你这书生,不足以与我商议此事!”从此李德林的地位再也没提升。
展开剩余77%这就是历史的奇妙之处。
提起曹魏和司马氏,人们往往第一个想到的是“乱臣贼子”这个贬义词;而对于宋齐梁陈和隋朝,人们则普遍认为那些统治者都是忠臣,逼不得已才上位。
可是,反倒是被冠以“乱臣贼子”标签的曹魏和司马氏,对前朝皇帝的态度更为宽容,而所谓的忠臣们却常因“无奈”或“被迫”,对前朝皇族大肆屠杀。
汉献帝退位后,竟然还活了十四年,比逼他禅让的曹丕活得更久,去世时还享受天子礼葬。
冬十月乙卯,汉献帝退位,魏王曹丕称帝。汉献帝被封为山阳公,邑万户,位高诸侯王之上,奏事不称臣,接受诏命不必叩拜,仍以天子规格进行郊祀天地、宗庙等礼仪,居住在山阳浊鹿城……魏青龙二年三月,山阳公去世,自逊位至死,共十四年,享年五十四,谥号孝献皇帝。八月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,设园邑令丞。
司马炎即位后,也给了魏元帝一块地,让他像土皇帝一样安享晚年。魏元帝去世时,西晋内部已经爆发了著名的八王之乱。
陈留王晋恭正式继承皇位,朝政由宰辅把持,他遵循先例,礼让禅让,最终被封为陈留王,享受封地待遇,地位甚至比山阳公更优厚。陈留王五十八岁时去世,谥号元皇帝。
为何曹魏和司马氏对皇帝如此宽厚,却被历史形象极度负面呢?
主要原因在于,在曹魏之前,真正篡位的“乱臣贼子”屈指可数,所以这两家成了典型的反面教材。
但到了八王之乱及永嘉南渡后,乱臣贼子如排队般层出不穷。
在这种局势下,善待前朝皇室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多不必要的麻烦。
那么,为什么五胡十六国时期乱臣贼子频繁出现?并不是因为那一代人毫无底线,而是时代环境所致。
就像五代十国时期,有个叫冯道的人,今天投靠这个主子,明天又换了另一家。
宋代欧阳修对冯道极为鄙视,认为其道德败坏,良心泯灭。
但欧阳修刻意回避了一个事实:他们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父亲,也就是被追尊为宣祖皇帝的那位,曾先后在后唐、后汉、后周之间辗转。
欧阳修嘲笑冯道,却对宣祖皇帝讳莫如深,显然是在欺负冯道没人替他辩护。
既然早已决定对前朝皇族大开杀戒,但又不能丢了面子,
于是我们惊讶地发现一个事实:五胡十六国不仅乱臣贼子排队出现,昏庸无道的君主同样接连不断。
刘裕杀的晋安帝是昏君,萧道成杀的晋恭帝同样如此,萧衍杀的晋孝武帝依然是昏君,陈霸先杀的也是昏君。
当然,被隋文帝杨坚杀害的周静帝虽然年仅九岁,但已经显露出昏君的苗头。
而在周静帝之前,周宣帝更是昏庸到了极点,杨坚常被其欺辱,夫妻俩躲在被窝中痛哭。
因此,上述几位开国皇帝亲自动手杀人,不但不是逆臣叛乱,反而是为了天下百姓的福祉,宁愿自己背负弑君的恶名。
真是令人敬佩的伟大举动!
但实际上,稍有社会经验的人都明白事情远比表面复杂。
更关键的是,那些被抹黑为昏君的小皇帝们,全都身死族灭,没有人能替他们申冤。
所以,他们只能以昏君形象留存在史书中。
尽管史书或许能说谎,但天道不会欺骗。
那些污蔑别人是昏君的所谓“开国皇帝”,他们的后代也无一幸免,最终都被人贴上了“无道昏君”的标签。
这便是“天道轮回,苍天饶过谁”的深刻写照。
发布于:天津市杭州在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